|
毫无意外,在过去不久的“双11”,进口商品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追捧。据新华社15日报道,“双11”当天,天猫进口牛奶售出300个集装箱、美国好奇纸尿裤售出80万包。与网上购买进口商品热一致,去年我国公民境外消费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超1亿“国际扫客”海外扫货。
明知许多“洋货”也是“中国造”,消费者为何仍买买买?道理明摆着,海外商品质量、价格都更有优势。比如日本的马桶、电饭煲,功能贴心、经久耐用,可见贵有贵的道理。而这样的一个浅显的道理同样适用于led显示屏的生产制造。
1消费者崇洋媚外 与企业自身也脱不了关系
常年以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众多消费者的心里,假冒伪劣,似乎已成为了是“中国特色”,在led显示屏行业,我们也不难发现类似的现象。由于产能过剩,led显示屏行业无序竞争、价格战频发,有的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惜以牺牲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代价,从而导致大量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利益受到了损害,对led显示屏产品出现信任危机,这都影响到国内消费环境的提升。
有个很讽刺的现象,当被媒体问及为何会在日韩等受欢迎的目的地买东西时,受访游客一致表示:买那里的东西是因为它们比中国的产品好。但容易被遗忘的事实是,这些产品通常是事先就在中国制造好了的。其实在中国,很多海外的品牌企业都大量采取代工。LED产业的代工现象亦是普遍,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出口的LED产品贴牌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目前代工模式仍是我国LED产业主要发展模式之一,像欧司朗、飞利浦这类国外知名品牌大多数产品在中国也有代工生产。
然而为何都是中国造,挂上一个海外的品牌就如此受消费者欢迎?究根结底,led显示屏行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品质无疑是一个重要短板。产品品质取决于三个层次,一是技术水平,二是生产者的态度,三是二者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这三个层次决定了产品的先进与否、美观与否、耐用与否,决定了产品的开发是不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产品的制造上是不是精益求精,销售服务上是诚信为本还是恶性竞争。
即使近些年来,国内大多数led显示屏企业已开始注重品牌建设,质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部分商家的虚假广告、山寨产品横行、欺骗消费者等行为仍时有发生,从而造成了在国内维权的成本较高,使得越来越多的led显示屏企业转战海外。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将购买力留在国内”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而led显示屏生产企业强化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要把国内的自主品牌打到国外去,但同时更应把消费者留在国内——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最后包装配套及使用上,要更具个性化和服务化,提供更全面的产品服务,才能真正让民族品牌自信,让海外购物热潮降温。
2出口的品质要求如此高 内销为何不能如此
中国是世界级的消费大国,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国的led显示屏企业家们真的何视而不见吗?其实不然,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分购买力实现“本土化”仍需要一个技术的积累。那么如何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升级呢?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全面升级国家标准,对国内产品提出更高的生产标准要求。
在多年的行业发展中,我们总会发现,为什么中国制造的led显示屏产品,投放海外市场的比国内的质量明显要好?原因就在于,这是按照国外生产质量标准制造的。当谈及led显示屏产品出口时,led显示屏企业都无一例外的说到其严格的标准。CE、CCC和UL认证等已成为了led显示屏出口的必备认证,且出口国家不同,认证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然而,led显示屏企业既然能够通过严格的认证,生产高质量的显示屏产品出口,却无法保证国内显示屏市场品质呢?按规定,国内产品只要符合国标就可以了,但我们看到,许多产品的国标不仅低于国际标准,甚至低于地方标准和厂家自己的生产标准。这样的话,国外品牌在中国当然乐于按照中国标准执行,而国内产品也没有动力提高自身质量以迎合消费需求。例如,同样是不锈钢制品,采用304不锈钢和201不锈钢,质量当然不一样。但如果采用201不锈钢就符合国标,或者根本就没有相关规定,厂家就不会积极地更新换代。
长久以来,由于led显示屏行业标准的缺失,显示屏屏体的外观、大小和显示的样式、内容、光衰等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没有规范化标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部分自我约束力差的显示屏厂商,在以利益当先的情况下,也就早就了国内的led显示屏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而这样的一种现象不仅制约了我国led显示屏行业的发展,也给了海外品牌更多的可趁之机。
近日,李克强总理强调,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更不能把国门关起来。面对国内消费升级,用高关税制造消费壁垒,明显不可行。海外购物热潮将会倒逼“中国制造”加快产业升级,而led显示屏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只有让国内led显示屏产品都能像欧美国家那样,执行高标准,加以严格监管,提高品牌认可度,海外购物热才可能逐渐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