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LED来势汹涌,韩厂将大部分OLED产业产生的利润收入囊中。尽管我国面板厂商也开始布局OLED,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未来三年之内真正抢占OLED的市场还有很大难度,原因除了OLED生产和技术经验尚少,主要还是薄弱的上游产业链。
韩面板厂积极推进设备多元化
以OLED生产中最关键的核心设备蒸镀机以及核心材料发光材料为例,我国厂商追赶韩国厂商任重而道远。蒸镀设备即蒸镀RGB发光材料的设备,目前全球范围内拥有大规模量产实绩的仅有日本佳能旗下的Canon dokki一家。2016年年初,Canon dokki直到2017年产能的90%已经被三星签约,结果直接导致其他厂家只能采用生产经验并不丰富的韩厂设备,如LGD就采用了Sunic system和Yaso。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LGD是和Sunic System共同开发的蒸镀设备,并且还拥有Yaso19%的股份,这样即使在Canon dokki被三星独占的时候,LGD也可以通过这两家保证产能扩张,并且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将自己丰富的生产经验融合到设备调试里,这在OLED的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于韩国面板厂通过注资或者共同开发来积极推进设备的多元化,中国OLED厂家的选择就显得非常单调了。前有大陆显示龙头京东方与Canon Dokki苦谈许久而未获得明确答复,后有信利斥资519亿韩元采购SFA的蒸镀设备,合作双方均无大量的OLED生产实绩,后续设备调试和良率爬坡期有多长均需观望。
和设备有同样问题的还有OLED最核心的发光材料,OLED三原色中R的发光材料6成以上由美国陶氏化学供应,G的发光材料6成由三星旗下的SDI供应,B的发光材料7成由日本的出光高山提供,其余也被韩日美欧其他厂商瓜分。比如德国的NovaLED经被三星收购并向三星供货之后立即扭亏为盈,年销售额增长150%;而日本的出光高山和SDI也通过向三星供应B发光材料和G发光材料,年销售额分别增长49%和39%。反观从三星Galaxy S7的供应链体系中落选的陶氏化学,一年内销售额锐减39%。
设备和材料国产化是难题
尽管我国面板厂商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对OLED产线的建设计划和投资也是如火如荼,但前提是保证能买到关键设备,设备及其调试是工厂建设和产能爬坡的核心问题。此外,需要保证稳定的关键材料供应,这决定了成品品质以及供应稳定性。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国产面板厂商除了在现有格局下继续争取,还可以为改变格局做一些事情,比如通过合作开发以及资本投资来慢慢推进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
合作开发方面,以LGD为例,与本土年销售额不足4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sunic system合作,共同开发了OLED的蒸镀设备,并在LGD的产线调试设备,目前已经进入最后调试阶段,LGD计划通过这种手段逐步将蒸镀设备的本土化提高50%。
资本运作则有三星旗下SDI收购德国NovaLED的案例。早在3年前,三星就看中NovaLED掌握的OLED共通层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出资接近3亿美金收购了NovaLED。目前得到的回报除了稳定的核心材料供应,从直接的财务报表上看,NovaLED的销售额不到SDI的1%,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利润却超过了SDI,因为独家掌握的提高OLED发光效率的添加剂技术,竞争对手LGD也需要从NovaLED购买材料。
资本运作上,国内面板厂也在积极寻求海外的技术领先公司,比如今年上半年京东方和TCL等共同投资OLED印刷式技术领先的美国Kateeva,以期在未来的印刷式工艺竞争上拔得头筹。但是从布局的维度上看还是比较单一,上游的设备和材料方面还没有真正触及。合作开发上,国内的面板厂经过LCD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验,已经成长为具备新技术研发能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起带头和领导者作用,带动国内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设备企业共同开发,将国内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面板厂丰富的生产经验相结合,得到1+1>2的效果,摆脱上游依赖进口以及被竞争对手掣制的局面。
(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