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十三五计划的提出,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洗牌转型,成为这一发展的主流。曾经,“中国制造”就意味着低廉、劣质;可是,如今在全球,“中国制造”俨然成为了品质的保证,创新的高端产品。
同时,国际的制造大环境又在不断地形成,冲击着中国制造。如“印度制造”,自其提出以来,就引发了各种的热议。尽管“印度制造”实施一年多所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无法否定的是,其充裕人力资源、低成本及广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已经吸引了手机制造商纷纷投资设厂,甚至有把中国部分生产基地往印度倾斜。
而LED企业在这制造的大环境中,又该如何有所为,如何在这个制造大潮中雄心奋起,走出自己的制造之路?
培养人才 攻克短板桎梏
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在21世界的企业中,产业发展,人才为先。尤其是像LED这样的高速发展的科技制造业,已经面临了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的红海,一部分重点企业通过战略转型,通过并购、合作、跨界等谋求拓展新的发展渠道;一部分企业则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规模停滞不前或越做越小,最终纷纷倒下、黯然退出。
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快速途径。企业的研发要想获得长足的创新发展,必须是“走出去”, 而与大学、研究院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是重要的“出走”途径。许多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研发基地,是因为这些学术领域有着行业更多、更新的先进理论成果,而院校的研究,因为有着更深厚的理论支撑其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这能快速地促进新产品的诞生。另一方面,与院校合作还能在专业人才的选择和获取中取得优势,毕竟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相应的对口专业设置才刚刚起步,LED人才暂时还无法由院校批量培养,专业的人才成为企业众抢的目标。
企业通过走出去谋求发展,可是也不能忽视了企业人才体系的培养。攘外必先安内依然适用于企业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企业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是LED企业实现“百年企业,千亿市值”的重要抓手。既然LED行业都面临了人才的匮乏,企业就需要自己培养人才,不断提升现有人力的行业水平、职业技能及研创能力,将他们打造成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并建立起人才对企业的认同和信仰,打造铁打的铁打的营盘,这样企业才能有不断创新的原动力,才能实现新工艺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以差异化在市场中制胜。
创新驱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甚至有用“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来形容创新在企业发展的作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大师熊皮特说过,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可以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广利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LED的准入门槛较低,不少企业都纷纷迈入这个行业。甚至不少企业存在赚快钱的思想,谋求短暂发展就能获取所需的利润,从而降价、低价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成本最低化,行业内抄袭、COPY之风大为盛行,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也陷入了发展的红海中。
纵观国内外大企业,创新的投入力度和所占利润比都是排在公司发展布局的前列。就如国内显示领域的领先企业——京东方,仅2015年研发投入高达33.2亿元,比2014年同比增长34%。足额的研发投入,常年累月的技术坚守,也给京东方带来了巨大的实际成果。2015年,京东方新增专利申请6156项,目前可使用专利超过40000件。
笔者看来,无论怎样规模的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唯有去同存异,用创新产品、品质的提升、口碑的塑造去占据市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占据市场的制高点。而创新则是其致胜的利剑之一,依靠创新累积起来的技术和产品才是企业决胜的法宝,才是参与商业竞争的制胜武器;靠抄袭、剽窃带来的一时收益永远只是昙花一现。创新的根基打牢固,才能有底气、有魄力叫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