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国民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国外的产品认同感比国产的产品要高很多,以致国外纷纷涌现了中国资金席卷市场。去年春节,中国大妈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狂潮,不得不让人深思,这其中仅仅是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作祟?又或是以“中国大妈”为代表的国人购买力太强大,强到如此“任性”?甚至是国外产品来自中国出产,也能被中国购物军哄抢一番。
这无疑戳中了我们生产企业的痛点,我们产品连朝夕相伴的自己人都无法留住,只能远望国外企业瓜分了我们的消费群体。
探窥消费者的心里,购买产品,就是希望能与预期和需求所相一致,有一个好品质的产品获得舒心的满足,而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似乎就是质量的保证,尤其是中高端的产品,这些国家的都已被消费者自主归类成优品。而对于国内的产品,太多的粗制滥造充斥着市场,似乎总有着不放心的因素,物美不价廉,价廉不物美。
如何扭转国产品牌的尴尬境地,实现中国制造最后一公里——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首要的,是我们国内企业要有着 “工匠精神”。为何海外的产品能长盛不衰,支撑起这品牌的是他们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
国内的企业并不缺少追求,众多企业加大研发、积极创新,然而不少企业对于产品品质,从59%提高到90%就已经满足了,再达到99%,已经是可以坐收成果、品味利润的时候了。可是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外企业而言,对产品的追求永不停止,达到了99%,就往99.99%上去追求,在他们眼中,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同一个概念,永远有着0.1%的极致追求。正是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最终沉淀下来的是产品的国家品牌。
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而这粗制滥造恰恰在不少行业仍大行其道;为了获得即时利益带来的快感,不少国内企业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其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虽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长此以往,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将不仅仅使中国的企业断丧失国内的消费群体,也会在特别注重品质的海外市场举步维艰。
我们缺失的不是广阔的市场,而是精益求精的追求,差不多的理论早就应该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