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日本制造就是质量好、耐用的象征,日本的匠人让全世界折服;曾经,日本的制造业风光无限,全世界45%的拉链是日本吉田工业生产的YKK,90%的数码相机是日本制造,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的半导体原材料。然而,夏普被鸿海收购、铃木汽车在16款车型燃效数据造假、高田安全气囊在测试中数据被操控和篡改等,日本企业频繁的业绩下滑、撤退和丑闻时间,让我们不禁疑问,匠人精神的日本制造就这样衰落了吗?而正从“制造”向“质造”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也会步此后尘吗?
一夕之间跌落神坛 凶手究竟是谁?
在德勤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可以看到日本只排在第四,而中国居于榜首。有专业研究日本经济的机构表示,日本制造业跌落神坛,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危机意识,固步自封;二是企业僵化难创新;三是匠人精神指向品质过剩。
当前,日本的不少制造企业都对进一步发展数字化持消极态度,尤其是对物联网的关键——软件技术和IT人才的培养,此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软件使用不够。同时日本制造企业之间合作不充分,工厂使用的制造设备通信标准繁多,没有得到统一,需要跨越企业和行业壁垒。这就最终导致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下滑。
过去,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将某种技术或者品质发扬到极致创造出精品。现在,在全球方位内革命性技术突破的产业环境下,日本制造更多的是在已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更新,缺乏主动寻求新领域的突破性思维,很难适应成本竞争和现代市场要求。
匠人精神一直是日本制造的灵魂,成就了日本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可是今天,匠人精神指向的就是品质过剩。匠人精神所塑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实打实的是优品,可是在科技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当下,品质的优势不再是明显,仅有品质却无法适应其衍生使用价值不断更新的需求,造成了日本制造业现在面临的囧境。
前车之鉴,中国LED企业启示录
一直以来,低价低质都是中国制造的“痛点”,就拿
led显示屏而言,不少消费群体宁愿选择价高的国外品牌而不是国内产品,尽管两者都是中国制造,他们就是坚信外国的产品质量更加好的信念而选择“出走”海外。随着工业4.0的大环境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摆脱曾经的“低等帽”,由制造向质造的华丽转身,正在努力跻身优质的世界之流;LED企业的质造之路也已开启,不少企业由低价量大的低端发展模式转变成质优量精的创新高端模式。日本制造业由盛转衰的经历,对于正振翅翱翔的中国LED企业而言,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如何能在中国品牌之路上愈发坚挺、保持不衰的发展,是企业所需要深思的。
匠人精神必不可少。日本制造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对品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尽管日本制造业衰退,但是匠人精神却无法抹掉和被否定。日本制造现在面临的是匠人精神下的品质过剩,而我们面临的却是匠人精神的缺失。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从零起步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特别是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首先考虑的第一步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生存。生存是第一步,第二部才在生存上求发展。因而,造成了行业浮躁甚至杂乱无章。在企业还没有完成积累的阶段时,LED行业已经处在疯狂扩张阶段,大量资本进入了市场,为了产生效益,相互竞争,从一开始的产品技术竞争,到成本竞争,炒概念炒新技术,但事实是,所有的东西都忘记了最基本的根基——品质,舍本逐利的病态对于LED企业而言无疑是慢性自杀行为。因而,当前,LED企业需要的正是树立自己质造的匠人精神,这也正是国家提出的工匠精神。只有对产品永远有着百分之一的固执追求,才能出精品,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流光溢彩。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大国日本尝到了创新硕果后已经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慢慢地由盛及衰,最终为千辛万苦建立的国家品牌抹黑、甚至丢失了品牌。对于同质化严重、复制风气盛行当道的LED企业而言,仅凭复制而无创新又怎么能够在发展之路上走阔走远呢?对于LED企业而言,廉价成本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微乎其微,如何能制敌取胜,求新求变,创新创造为制胜真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用“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来形容创新在企业发展的作用一点都不为过。LED企业不仅仅要创新而且要提速创新,跑在行业发展前头。我国LED企业大多都从装配开始做起,虽然很快占领了市场,但是核心技术却被重视不够,这也是为什么老是说“大而不强”,其实深层原因就是急于赚钱,没有将更多精力放到核心技术研发上面。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实现大而强、精而壮,创新必须是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是单一的创新,而应是贯穿整个企业的复合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工作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创造,才能给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有活力才能有动力前行,企业的前行之路才能有信念支撑,力量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