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世界制造业主要国家都陆续发布了智能制造相关的战略和政策,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方向就是布局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推动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优势反哺制造业,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德国则聚焦于制造过程和生产装备的智慧发展,工业4.0已经渐渐演变为全球战略,相关的协作框架和技术平台也不断完善。
中国适时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将智能制造作为战略的主攻方向,在战略出台后,智能制造专项也快速跟进,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落地专项。与此同时,日本、韩国和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也摩拳擦掌,不甘落后,以期在智能制造价值链上占据有利地位。
除了政府,一些制造业领先企业也纷纷加快转型,力图成为智能制造的主导者,其中实力最雄厚,战线最长的就是GE和西门子两家企业。
GE与西门子对智能制造展开了系统性全价值链布局,而且这两家企业都是软件开发和硬件制造兼长。在这一轮变革中它们紧抓智能制造这条主线,致力于主导核心技术标准,构建产业技术生态。
稍有不同的是GE仍然代表了美国范式,强调用强大的信息通讯技术反哺制造业,所以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成为美国智能制造的代表;而西门子则是德国制造的典型,更多聚焦制造环节,所以提到西门子智能制造的典型,关键词更多指向安贝格工厂、成都工厂。
我们也可以看两家的战略布局有明显的差别,西门子更多的布局是生产端,“偏硬一点”,比如在成都建设智能工厂,而GE的布局更侧重服务端,“偏软一点”,比如在航空领域利用智能产品来提供远程运维等智能服务。
个人认为,智能制造将会被制造业大国所引领、由装备制造业巨头来主导,智能制造的重心落在制造,不掌握核心技术、熟悉制造的过程,智能化则无从谈起,没有强大的制造实体,智能化则是空中楼阁。
有的国家,像韩国和英国,他们最多只能是参加、补充或者是在局部领先,有的国家,像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他们只能处于跟随地位,因为产业规模小,水平低。如果不出意外,德国和美国会占据智能制造的引领地位,在技术标准和游戏规则上掌握话语权,最终构建系统性竞争力。日本会力争在优势领域不掉队,在机器人和机床关键等智能装备方面保持领先。而中国通过将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充分结合,有很大的机会实现并行乃至超越式发展。
智能制造是两个IT的融合
虽然主要制造业国家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有所不同,但其在方向和内涵上却有相通的地方,有人把智能制造概括为工业技术(industry technology)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深入融合,即两个IT的融合,不仅仅是叠加,而且要有乘数关系,是两个IT的平方。
我更赞成对智能制造进行广义理解,可以看到,当前这种融合产生于价值链上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数字基础设施的铺设,最终打通各个环节,形成虚实合一的生产系统。但普遍来看,制造是最难且最关键的一环,它以经验为主,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依赖于技术工人的经验,隐含太多的隐性知识,难以被“编码化”,如果没有深度理解产业知识,仅仅对表层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效果不大,盲目使用这些低质量数据来指导生产更有可能造成“内息走岔”。
纵观全球主要工业企业,能做到两类技术兼容并蓄的企业不多,这类企业往往需要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有深度。有长度是指发展时间长,熟知产业链的构成和特点,好比在一条复杂的公路上行驶,企业能知道在哪个直道可以加速,在哪个弯道应该减速。有高度是指企业占据产业链高端,掌握核心技术,再推进两个IT融合的时候能够找得准、捆的牢;有深度是指企业,充分了解行业中关键的隐性知识,能有效将智能技术和装备导入到生产环节,实现深层次的两个IT的融合。
近两年国际和国内上均出现一批智能制造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是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掌握了行业内的核心技术,积累了充足的“隐性知识”,具有实施智能制造的“先发优势”。
智能制造的起点在工厂和车间
对于智能制造,各类观察者有着不同的视角,有的侧重于政策,有的侧重于企业战略,有的侧重于新的技术,而我认为可以选取一个更微观的视角——车间。
车间是劳动者、工业设备、生产技术以及原材料最终汇合的场所,纵观历史上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崛起,都是突出表现在它们从车间生产中获取了竞争优势。我们不得不去观察车间里发生的变化,生产要素的融合发生在车间,价值源泉是来自于车间,未来制造业的革命也将首先发生在车间中。
德国企业对于这一点是更加笃信不疑,其智能制造战略所考量的点也是围绕着工厂里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4.0的主题也正是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
如果你参观过西门子成都工厂,站在二楼的通道里俯瞰整个车间,你也许会发现车间的布置和其他工厂并无什么不同,甚至在部分环节仍存留不少人工,但如果你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在解说以及想象力的帮助下,或许有可能“看到”生产线下源源不断的数据流。
西门子成都工厂不仅搭建了先进的生产设施,还构建了高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这包括工业网络、数字化软硬件、数据库、智能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所以工厂里不仅存在着我们能轻易看到的生产自动化、物流自动化,还广泛存在我们不易察觉的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管理的自动化,数字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更是引导生产、优化生产的主要依据,制造业变成数据驱动型的制造,工人、装备和产品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数据流和物质流以及价值流实现了有机统一,车间由“黑箱”走向了透明,这是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