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小间距led显示屏产业又度过了一个“丰收年”。但是,对比此前三年连续翻番的增长,市场增幅已经下降过半。小间距LED显示行业正在从爆发增长向“稳健”发展转变。这一大格局下,2018年的行业竞争必然更为激烈,市场挑战必然更为巨大。
1. COB大势渐起,主流支持是否来到
2017年,COB封装技术的小间距产品进入“2.0时代”。作为第二代小间距LED屏技术,COB的“效果优势”逐渐向“市场优势转化”。数据表明,2017年,COB小间距LED屏的销量增幅超过200%,是整个小间距LED市场增幅的近4倍。
高速的增长,包括市场份额、参与企业数量、市场供给类型等的持续增加,都说明COB小间距是LED室内显示的“未来选手”。对此,2018年几乎可以板上钉钉的说,COB一定更好。预计,2018年COB产品将会以超过15%的市场占比,成为小间距LED产业中真正的“主流”之一。
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下,2018年COB小间距LED的支持品牌格局也将出现新的变化:例如,雷曼股份已经给出2018年上半年COB小间距三代产品供货的消息。另有消息称,行业龙头利亚德也有意开发MINI-LED技术的小间距LED产品——这种产品也会是COB封装的。利亚德的核心上游供应商亿光已经明确2018年进入MINI-LED产业市场,推出基于这一技术的液晶背光系统。
即,COB小间距led显示屏在2018年的市场格局可能与2017年比发生根本变化:更多市场主流品牌、传统LED巨头即将加盟——这会改变以往COB小间距LED屏市场以“原有DLP拼接大屏企业”和“比较新兴的创业品牌、弯道超车品牌”为主导的格局。这种变化对于2018年小间距LED产品中COB技术市场占比的提升将有巨大促进作用。
当然,最终主导一个产品市场占比的核心因素还是“成本”。COB小间距LED产品发展晚于表贴产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COB技术暂时成本较高。
COB小间距LED目前主要应用于“高端室内指挥调度”系统。这个细分市场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且有传统DLP拼接墙技术方案占据主流市场。但是,这一市场也具有“业主不差钱”、“毛利率行业最高”的特点。行业内亦有威创等为代表的传统DLP拼接企业对COB技术小间距LED产品的“友好态度”。2017年底,国内DLP拼接市场的另一家公司GQY也有消息称将收购一个家LED屏厂商,加强LED屏在指挥调度中心市场的布局。
研究认为,在COB小间距LED屏产品总体应用规模偏小的背景下,在高端市场加持之下,高价格对其成长性的影响未必显著。尤其是对于传统LED屏企业,能否进军指挥调度中心市场,COB技术是一个“关键钥匙”。在小间距LED屏整体市场成长逐年放缓的大背景下,更多的品牌对高端指挥调度中心市场“垂涎三尺”。这必然促进更多品牌进入COB技术领域,也进入高端指挥调度中心市场。COB类型产品规模的增加,也必然有助于这一技术的产品成本下降,并打开更多的应用市场。进而整个产业形成“参与品牌增加”、“成本下降”、“市场增长”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总之,COB大势已经非常清晰。虽然2018年这一技术还不会是“占主导”的霸主,但是却足以确立“皇太子”的地位。业内预计。2020年前后,COB产品在小间距LED市场的占比将超过半数,实现“正式登基继位”。在“COB就是未来”的技术路线逻辑下,2018年COB供给规模、参与品牌数量的大幅增长可期。
2. MINI-LED能否“进入市场”
对于整个LED产业而言,小间距LED市场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产能消耗点”。但是,这种趋势在2018年有可能迎来一些变化。这就是MINI-LED技术的问世。
业内厂商将采用MINI-LED技术的COB小间距LED产品称为“第三代小间距LED”产品。此前,小间距LED市场份额第一的利亚德已经表示,有意愿推出MINI-LED技术的产品。有媒体报道,三星可能在2018年1月份的ces展会展出MINI-LED产品。预计2018年,会有首批MiNI-LED技术的COB小间距LED产品问世。2018年底到2019年,小间距LED市场将有很大可能迎来“表贴产品”、“COB产品”和“MINI-LED”产品“三代同堂”的时刻。
什么是MINI-LED技术呢?即采用50-200微米的LED晶体的LED技术。与Micro LED(1-10微米的LED晶体)比较,MINI-LED技术难度更低,容易实现量产,且可以大量开发液晶显示背光源市场,产品经济性更佳。
2018年MINI-LED会首先在液晶背光源领域得到应用。MINI-LED在背光源产品上采用芯片级封装结构,支持更为超薄的液晶显示器设计,以及更多分区的HDR画质精确背光调整。通过在液晶背光源市场的应用,MINI-LED产品可以积累技术能力、产业规模,这将有利于其在小间距LED市场以比较成熟和低成本的面目出现。
同时,与传统小间距LED产品采用的亚毫米(500微米上下)级别LED晶体比较,MINI-LED又具有节约衬底材料成本、改善画面像素颗粒化显示缺陷、提高低亮度灰度显示效果等优势。
以衬底消耗量看,100微米尺寸的LED晶体,与500微米的比较,衬底消耗前者只是后者的4%。这有利于在有限的LED上游产能下,制造更多的终端LED显示产品,也有利于降低led显示屏中上游材料成本占比。尤其是对于室内小间距led显示屏而言,MINI-LED更是与其需要的更低的像素亮度、更高的像素密度、更好的低亮度灰度效果相吻合——传统亚毫米级别的LED晶体,发光亮度往往超过实际所需很多,这是传统小间距LED屏产品的“一大浪费”。
整体上,从最终产品技术特性角度讲,MINI-LED几乎是为室内小间距LED应用“标配研发”的技术。但是,MINI-LED的真正落地,也有其要跨过的难关。
首先,更小的晶体颗粒必须与芯片级的封装相结合,这就是COB技术,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性能优势。而COB技术的小间距LED产品尚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其次,MINI-LED面临一项叫做“巨量转移”的工程技术难题。即一张6英寸的衬底,能够制作100微米的LED晶体达到165万颗,如何将这么多的晶体按照显示需求,转移到驱动电路板上,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实际上,业内提出mini-LED的概念,而不是一步到位发展Micro LED,就是为了降低“巨量转移”的难度。
但是,有技术难度不意味着mini-LED不会到来:实际上,2016年索尼就已经推出了这类的产品,三星、苹果、友达、三安等国际巨头亦在此技术上有长期研发。2018年mini-LED进入市场是行业的共识。唯一的问题是mini-LED能够以怎样的成本控制力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而已。所以,2018年更可能是mini-LED的“技术引导年”,而非“市场收获年”。
3. 挑战间距极限P0.8之后的道路
2017年小间距LED技术的最大进步,莫过于0.8毫米间距产品从“个别企业的实验室”研发,变成了“三五家企业拿出实际产品”的“准应用”阶段。不过,这项进步却并没有成为行业性的市场“大热点”。
一方面,更低的像素间距已经达到表贴技术的“极限”。0.8毫米间距的LED屏制造的边际成本大幅提升。目前每平米十几万,甚至20万的价格,超过了主流市场的承受能力。也与小间距LED屏主流产品3-8万每平米的价格区间“相差甚远”。以工程市场为主,小间距LED屏的采购具有“生产工具”的特征——这决定了,投入产出比较低的产品,难以有市场作为。
另一方面,显示应用的基本原理是“越高的像素量、越小的像素间距,越是出现在‘更近’观看距离”的场景之中。即,近眼显示、手机屏幕、PC屏幕、电视屏幕……按照这个观看距离变大的次序,其相应产品所“急需”的像素间距也变大。而小间距LED产品目前主流应用都是“超大尺寸显示”——至少以150英寸以上画面为主。在这样的应用中,极微小的像素间距产品市场需求非常有限。
同时,追求极小的像素间距,几何级数的方式增加了单位显示面积像素的数量。这使得保持单位显示面积坏点率水平和点缺陷的维修成为更大的难题。并制约了产品成本的下降。
因此,业内人士指出,0.8间距的LED屏,必须突破成本、应用场景、产品稳定可靠性三个创新才能实现产品市场应用的规模化落地——但是,指望在2018年行业能够在这三个方面都实现大的突破,可能性不大。因此,可以预言2018年依然不是0.8间距LED屏产品的“实利”年。
更为重要的是,2018年小间距LED行业除了“更小的间距”外,还有COB技术的进一步普及、MINI-LED技术的崛起等新的“行业技术趋势”要去跟随。这将显著影响主流厂商的研发和市场拓展资源的分配。同时也使得行业企业在0.8间距产品上的“技术路线”出现摇摆。
从更微小间距产品的实现、成本控制、稳定性控制角度看,mini-LED技术是最好的选择。索尼曾经在2012年展示过基于此技术的0.5毫米间距的产品,并在2016年推出了1.2间距的量产产品——索尼量产产品间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平衡成本和主流市场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0.8间距及其以下间距的小间距LED显示系统,面临了诸多的“不确定性”。成本、需求、技术路线等方面都可能有“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也正因如此,2018年市场的中心还将集中在“高度实用化”、“成熟化”的产品间距上。甚至,P1.8产品都会有比0.8间距产品更为绚烂的发展“钱途”。
4. 数字影院最高端,小间距LED能否突破
过去4年,伴随小间距LED显示系统的爆发式发展,小间距LED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从最初的广告市场,到目前广电、演出、会议、指挥调度,甚至高端别墅彩电,显示行业没有小间距LED参与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2017年下半年,三星更是实现了小间距LED屏在“数字电影放映”市场的突破。——这一市场自电影技术诞生以来一直是“投影显示的自留地”。虽然三星的这种突破几乎是“实验性”的,但是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首先,从应用场景看,数字电影放映是一个高度苛刻的环境。其对画质质量、产品稳定性、应用经济性、设备可维护性等具有极高的要求。而且,电影放映是在公共场所进行,这不同于专业会议室或者指挥调度中心,那种几乎是“被管控的应用环境”——公共开放空间的设备,更要具有“耐用性”。
第二,数字电影放映本质是“视觉效果经济”。消费者购买的就是大屏幕上出色的画质。所以,数字电影放映对显示效果的需求是极高的,包括色彩、对比度、立体感、景深、舒适性等。这也是为何这一市场长期被DLP数字放映机独门技术霸占的原因所在。进入数字电影放映市场,意味着对小间距LED显示画质性能的考验。
第三.数字电影放映市场是一个可以充分进行价值评估的市场——一块屏幕用多久、综合成本如何、影厅收益如何都可以详细且可靠的量化。这与很多会议、广告、指挥中心的应用状态具有“价值抽象性和模糊性”大不相同。作为一种经营资产,数字电影放映市场的小间距LED屏,几乎具有与LED租赁市场相当的“成本可控性需求”。
“这是最极致的细分市场”——如此形容数字电影放映市场并不为过。但是,这还不是这一市场的全部特征:市场份额高度垄断、采购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主、很多项目商需要卖方提供融资支持……等等,这些特殊的经营性因素,让数字电影放映市场变得更为复杂。
所以,三星能够将小间距LED挤进数字电影放映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未来随着小间距LED技术的进步,例如微间距、MINI-LED、COB等的发展,小间距LED完成能够为数字电影放映提供“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技术方案”。
不过,小间距LED的一系列前沿技术,都还没有真正“大量落地”。这是2018年数字电影市场小间距能走多远的最大障碍。按照现有的产品技术进步路线图,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第三代小间距LED产品才会大量投入市场。而在这之前,传统表贴产品的像素颗粒化、视觉舒适性显然不利于小间距LED在数字电影放映市场的大规模发展。
基于这样的分析,可以判断,2018年在数字电影放映圈推广小间距LED的品牌依然是凤毛麟角,甚至很可能是三星的独角戏。小间距LED的电影放映应用,更多的处于“市场科普”阶段。虽然会有进一步的项目落地,但是不会形成潮流和趋势。更多的电影院线依然会采用观望为主,尝试为辅的态度。
5. 价格战硝烟弥漫,P1.8之后是否是P1.5
2017年,小间距LED显示市场继续弥漫“价格战”硝烟。甚至,上游市场的涨价,都无法阻止下游终端的价格竞争。从P2.5到P1.5,市场主流产品已经全面“进入战争状态”。
首先,P2.5规格的产品,作为入门级小间距LED获得了“没有门槛的供给支撑”。即,几乎所有涉足led显示屏的制造商,现在都可以制造出品质可靠的P2.5级别的小间距LED屏。这使得这一间距的市场,迅速的沦为传统室外屏那样的“红海”。不过,价格战和技术普及化的好处也很大——更多的低预算客户采购了P2.0-p2.5的产品,更小间距的技术也渗透到室外大屏市场,“室外小间距概念加速发展”。
第二,P1.8-p2.0的小间距LED产品依然表现出“市场拐点”的意义。即,由于其已经具有一定技术难度;以及2-3万每平米的报价,使得当体项目动辄10万元以上,采购方更为“谨慎”,其市场结构依然呈现“品牌高端集中”的趋势。
第三,P1.5-1.6产品2017年的价格进攻力度明显加强。这是因为这一区间产品的供给显著增加。市场从只有高端品牌涉足到所有品牌化企业都有涉足的转变,让其从“高利润产品”,逐步变成“规模化产品”。这个层级产品的价格较量,是2017年价格战的核心看点之一。
第四,在厂商技术力量并不平均、既要控制产品成本,还想充分体现产品技术水平的思路下,P2.0以下产品的“细分”更为明显。很多厂商标识出P1.667这样精细到小数点后三位的“产品编号”。——一点点的差异都不放过,成为价格战激烈状况的“另类注脚”。
总结而言,小间距LED价格战的原因无外乎三个,即技术门槛逐渐被踏平、市场参与者众多、行业毛利依然极具吸引力。这三点在2018年依然难以“改变”。这也就决定了2018年价格战不会休止。
但是,每一年的价格战都不会是“前一年”的重复。在2017年P1.5产品基本沦陷、产品间距标注到小数点后三位的背景下,2018年P1.2-p1.5的产品是否能独善其身呢?厂商们是不是开发出P1.4XX这样的产品,让这个小间距LED市场“细分线”更细致呢?在P1.8-2.0产品上,2万元大关几乎已经就差临门一脚。2018年这一脚是不是会大规模的踢过去,带动小间距应用指标的进一步升级呢?至于P2.5产品,是不是存在主要项目工程从5万元以上采购额,向5万元以下采购额进一步下降,以及产品间距指标进一步细化的可能呢?
以上这些设想几乎都不存在“成本性”和“技术性”的难题。市场是不是如此发展,仅仅是行业参与厂商的“竞争策略问题”。从这个角度看,2017年小间距LED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强,这增加了很多二三线企业的“生存危机感”。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业绩都出现了波动。
在这样的行业竞争格局下,不排除更多的企业不是从盈利角度出发,而是从“抢了份额才能生存”的逻辑出发,不断提升价格战的强度。另一方面,LED上游市场的价格涨势亦不会长期维持,2018年下半年,亦可能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弹药支持。在2017年LED上游涨价5-10%背景下,小间距LED价格战都没有中断,2018年随着上游价格的稳定,价格战势必有更为凶猛化的趋势。
6. 行业第四极力量如何崛起
LED显示行业的品牌格局一直都处于“纷繁”状态。这是由LED行业的特征决定的——即高附加值技术集中到衬底、晶体、封装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发展集中度日趋提高。更为强大的上游巨头,倾向于扶持更多的下游采购商,实现1对N的伙伴关系。
同时,LED显示下游整屏环节,入门门槛比较低、技术外溢速度超过大多数电子终端产业。下游终端采购商以机构为主,其对产品的要求更多体现出专业性和渠道力,而非品牌力量。这使得下游终端企业的存活底线很低,发展出更多三四线小品牌非常容易。
但是, 2017年LED显示这种本已经纷繁的格局在进一步变得混乱——这次新崛起的厂商甚至不是“中小玩家”而是跨领域巨头。
LED产品长期应用于户外广告为主的市场单一性与品牌拥挤的现实,是保持这个领域很少被其他显示巨头“光顾”的核心原因。然而,小间距LED屏,打破了LED显示不能用于室内的市场边界,同时开启了和其他品类显示技术竞争的新市场时代。后者促使了商显、安防、拼接墙,甚至彩电行业的企业纷纷进入小间距LED显示市场。——这股力量可以视为主流led大屏幕品牌、国际巨头、三四线中小品牌之外的“行业第四极”。
2016-2017年,是小间距LED屏“第四极”梯队的试水年。其主要的市场动作表现为,研发产品、引入产品线、布局渠道。2017年下半年开始,第四极梯队逐渐转入“市场收获期”。尤其是在安防、指挥调度中心、商显领域,第四极凭借自己的渠道资源,实现了业绩跃升。
对此,行业人士指出:小间距LED屏越是扩大室内应用的领域,就越是遇到与“竞品技术的更多竞争”。后者自然促进更多的品牌、渠道和资本力量进入小间距LED行业。这些新的加盟者还发展出了更多的市场并购事件、产品代工市场、细化的竞争市场结构。
2018年,行业第四极的崛起势必继续保持“蒸蒸日上”的势头。这不仅仅取决于这些行业第四梯队玩家本身就是显示市场的“久经沙场的老炮”这样行业现实,更取决于日益复杂化的、信息化的显示应用,不仅需要显示终端技术,也需要成体系化的“解决方案能力”。在后者上“拥有多种显示技术产品的综合服务商”,甚至比小间距LED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巨头都“实力雄厚”。
事实上,2018年小间距LED屏第四梯度的崛起,更多的会表现为“综合显示服务商”“高专业度细分市场领头羊”与“传统小间距LED行业巨头”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并非以小间距LED屏产品的技术能力和话语权为基础,更是以整个显示产业的格局为基础。这种意义上,2018年小间距LED显示第四梯队带来的不仅仅是销量竞争,还有行业规则的改变。
7. 小间距LED“电视单体机”是否爆发
如果提问这样一个问题:小间距LED屏只是一项大屏技术吗?很多人估计都会犹豫一下。因为,小间距LED电视,这种并非完全面向大屏工程的产品早已有之,但是其市场落地却有些缓慢。
LED显示技术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任意实现显示屏幕大小,且不需要存在画面分割缝隙”。这个所谓的任意大小的屏幕,不仅仅指几百英寸、数十平米、甚至数百平米的大屏,也包括50英寸或者150英寸的大屏幕。
有媒体报道,2018年1月份三星将展示一款基于mini-LED技术的150英寸小间距LED产品。这个产品的定位很可能是比较常规的彩电化应用,面向商用乃至家用市场。
在国内小间距LED市场,小间距LED电视、小间距LED广告机等数十英寸到一百多英寸的产品也不少。这类产品的应用主要覆盖了传统彩电(如液晶电视)和投影机产品的“显示空间”。但是,与这两者比较,LED产品具有亮度上的优势,更为适合明亮环境光线,尤其是室外场所、大型公共场所的应用。
而且,以P2.0技术为主的室外、室内,数十到一百多英寸的小间距LED广告机,价格上可以控制到媲美同尺寸液晶和投影显示产品的程度。没有显著价格劣势、具有特定需求的性能优势,在不需要极度精细画质的场所,小间距LED电视单体机的市场价值非常明确。
2018年随着COB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未来MINI-LED技术的发展,小间距LED单体机,有望在显示效果上进一步升级,甚至在像素尺寸指标上直逼液晶和投影产品——这将为这类产品抢占高端室内外应用市场提供“足够多的产品价值”。
所以,按照间距指标不同,小间距LED单体电视机,可以提供完全不同品质和价格尺度的产品。只要“客户必须有一个足够明亮的画面,例如室外应用、或者室内明亮的公共区域的广告显示,那么小间距LED电视是最好的方案”。——正是在这一判断下,小间距LED单体电视产品已经几乎成为主流小间距LED企业必推的产品类型。
以上这个趋势2018年还将继续:小间距LED不仅是超大屏显示的核心玩家,也要成为中小屏幕、一般大屏的重要玩家——这个趋势符合传统led显示屏,大中小各种尺寸屏幕应用一应俱全,且中小尺寸产品市场规模同样庞大的特点。甚至,单体的小间距LED电视机,会成为小间距LED产品成本不断下降、技术不断升级背景下,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8. 市场分化继续,二线品牌如何作战
2017年小间距LED屏市场继续保持较高的成长速度,但是市场分化却也在发生。即超过8成的增量市场被行业前5名瓜分。高速发展的小间距LED行业并没有实现“所有品牌的利益均沾”。在市场集中化趋势下,二线小间距LED屏企业如何发展已经成为2018年必须要解决的命题。
2014-2016年的小间距LED市场,更多的呈现的是“均衡发展格局”。即市场三四线品牌都能从行业发展中广泛获益。市场翻番性的增长,并没有显著改变既有行业从业者之间的“力量对比”。
但是,2017年,小间距LED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特征。从行业上市公司看,30亿级别以上、20亿级别、10亿级别和5亿级别的销售额分层结构已经形成。行业前5名的市场占比显著提高,瓜分了6成市场份额。且2017年的行业增量基本属于前几名。5-10名的典型第二梯队部分品牌甚至出现负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业内认为2018年的市场将是二线品牌实现彻底分化的关键时期:与上游厂商的关系、下游渠道布局和产品技术更迭策略将是重要的三个竞争层次。
首先,上游厂商关系的紧密度,与其采购规模成正比。这个规律非常简单。如果二线品牌不能逆转自身在行业市场份额结构中的落后地位,就意味着其产业链掌控力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其次,近年来行业巨头的份额集中,多与行业并购,特别是渠道和应用层级的并购关联。某种意义上,打通渠道资源的优势,即是行业份额的优势。第三,在技术路线上,二线品牌的单纯跟随性策略已经宣告失败。越是二线的品牌越应该在技术路线上有自己的技术突破和优势。即需要打破一线巨头的技术和产品价值定义权,改善自己的品牌产品形象。这方面LED行业恰提供了COB、MINI-LED这样的机遇。
从以上分析看,2018年是行业二线品牌急需有所作为的一年,也是市场能够提供“作为空间”的一年。
对于所谓的作为空间则主要是指:COB、MINI-LED这样的新技术;行业广泛存在的众多中小型的品牌和可并购渠道(包括LED显示和照明两大市场);行业还处于绝对增量高速增加的机遇期之内。在这三个历史性条件的支撑下,虽然小间距LED行业在上演市场集中化大戏,但是二线品牌还有机会“做最后的翻身战”。
所以,2018年很可能是二线品牌进一步分化的一年:市场战略积极、策略成功的品牌,有可能实现实力榜单上的晋级。相反的品牌,则可能进一步沉沦,甚至被淘汰。发生以上两种可能性变化的品牌阵营包涵数家上市公司。这使得2018年二线小间距LED品牌如何作为,也值得资本市场关注。
9. 蚕食DLP拼接市场,如何晋级
对于小间距LED显示而言,数字电影放映市场更多的还是“天鹅肉”——虽然小间距LED也算是雄鹰了,但是天鹅肉还是不容易吃掉。不过,层级低一些的其它“飞禽”,难免要被小间距LED不断蚕食了。典型的即是DLP拼接墙产品。
2017年,DLP拼接墙行业进入一个新的低谷期。与2012-2014年的“产能过剩、市场萎缩”主导的“经济周期性低谷不同”。这次DLP拼接墙是在“去产能完成,市场初步平衡,且进入需求稳定扩张期”之后,遭到竞争品市场蚕食,进而导致市场的萎缩——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结构化”市场变革。
正因如此,可以预见2018年DLP拼接墙行业还会继续在“竞争品”的蚕食下“不断萎缩”。行业人士认为,未来两三年内,DLP拼接墙整体市场规模,会萎缩到行业高点的三成左右。
以2017年市场为例,此前DLP拼接墙比较红火的“广电”市场,已经基本“悉数丢失”。一些低端项目选择了P2.5的小间距屏,或者液晶拼接屏;另一些高端项目选择P1.5和P1.2的小间距LED屏。——事实上,2017年DLP拼接墙市场仅仅集中在“高端指挥调度中心”这一个领域。此前的会议应用、文化产业应用、安防应用等市场已经悉数被抢占。
“纯高端化”这是DLP拼接墙产品的现实和未来。这意味着DLP拼接产品市场范围不会越走越宽,甚至会不断萎缩;但是也意味着一旦能稳定获得项目源,其收益水平会比较高,甚至是整个显示行业的凤毛麟角。
但是,任何显示产品技术都会无限渴望那些高端市场——有些技术没有进入高端市场,不是不渴望,是工程上无法满足高端需求。小间距LED显示,在2018年必然会出现“更小”间距产品的加速普及、COB产品的增多和技术升级、MINI-LED首次登上舞台:也就是说,小间距LED显示不仅仅可以“渴望高端市场”,而且工程技术上也在不断的向“更高端进化”。
对于DLP拼接而言,小间距LED的可怕之处不是其“庞大的市场和宽泛的适应性”,而是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演进。不断进化的小间距LED很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导致传统DLP拼接产品的“价值优势”不在明显、甚至丧失。
看到这种可能和趋势,DLP拼接企业必然加大LED显示市场的拓展。2018年,纯高端化的DLP拼接市场会面临:1.传统小间距LED屏企业的竞争;2.DLP拼接企业自身小间距LED屏产品的竞争——即“内忧外患”的市场格局。2018年小间距LED屏对DLP拼接的蚕食,不仅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也会是进一步“中心城市中心开花”的过程。这是DLP拼接和小间距LED的竞争从“部分替代”到全面“同台竞技”的转折。
10. 增量依然,速度能多快
对于小间距LED屏行业的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市场增量”逻辑的转变。
2017年行业增幅依然近5成——虽然增速不及2016和2015年,但是在绝对增量上却再创新高。2018年,这一趋势会继续:即增幅下降、市场扩张速度减慢是必然的;但实际市场增量却依然维持在高位。
2017年,小间距LED屏市场的增量不是均匀分配的。新兴品牌和行业领头羊分得了绝大部分增量。其中,新兴品牌往往采用COB等下一代技术,具有产品结构性优势,同时其出身很多是DLP拼接、安防产业,亦具有渠道资源。行业领头羊则进一步放大了规模化品牌优势,成为市场最大赢家。与此相反的是行业二线品牌成长不佳,甚至出现了部分品牌负增长。
预计2018年,这种差异化、不平衡的市场增长格局还会延续。但是,部分二线品牌的“绝地反击”必然上演。后者会加大价格战烈度、加速产品技术换代和研发迭代速度。这种变化则有利于维持小间距LED屏市场的整体高增长。
从全球市场看,小间距LED屏前五位品牌一直都是国内厂商。2017年,国内品牌的国际市场业务进一步高速增长。部分品牌甚至出现了国际市场增量超过国内市场的情形。预计2018年,行业国际化步伐会进一步加速。从成长量看,整个行业的半数以上新增业务可能来自于国际市场。
从品牌策略看,多元化成为主流趋势:不仅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显示和LED照明的结合;自主品牌、代工、自主渠道、外围渠道和租赁等多元渠道策略相结合;也会包括不同产品技术和形态的结合,例如电视化的单屏、数字标牌市场、COB技术的普及化、MINI-LED的出现等。——这种多元化也是大者恒强逻辑的继续:没有多元化的策略和产品,岂能占据多元化的需求市场,又岂能成为行业集中化过程中的赢家啊!当然,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策略格局,也有益于2018年市场增量的挖掘、新兴应用市场的开拓。
总之,小间距LED显示行业走过了一个不平凡、孕育结构性变革的2017年,即将进入一个结构性变革进一步深化的2018年。在市场增幅下降、增量规模依然较高,市场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化不断加强、技术迭代有可能加速、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小间距LED产业必须“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以未雨绸缪的积极准备,应对市场的风云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