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我国的智慧城市数量已达到数百个,而且据消息称,2017年还会新增智慧城市试点500个。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不断成熟,智慧城市也将借“风势”而起,但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盲目建设、信息孤岛、技术窠臼问题。2017年,新型智慧城市唯有跨过这三座“大山”,才能不断发展,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和目标。
信息技术构筑城市“智慧之基”
智慧城市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从最初的数字城市,到智能城市,再到如今的智慧城市,城市的升级和发展之路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大移云物智”等新兴信息技术奠定了城市智慧的根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智慧化水平。
近年来,整个世界见证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例如,4G移动网络的普及,在改变人们生活和消费习惯的同时,也推动城市信息化快速升级;再如,云已经成为新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推动着城市政务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的云化变革,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尝试“上云”;而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LoRa、NB-IoT等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确立,AlphaGo在围棋领域连续战胜人类等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变革正在发生,并不断影响和推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16年底,国务院先后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文件提出,“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推进新一代互联网、5G网络、宽带中国、国家级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数据安全等重点工程。2017年初,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表示,2017年我国将正式部署和建设IPv6地址项目,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互联网将进入部署和应用阶段,对于未来我国物联网、车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显然,随着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重视,未来包括“大移云物智”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而新型智慧城市则将借助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各领域,诸如城市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交通大数据平台等等,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高效融合,促进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评价标准点亮城市“智慧之光”
如何评价一座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城市的硬件信息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城市各部门信息化改造是否全覆盖、信息化惠民设施设备多寡等等,曾是评价智慧城市的核心指标。这种“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人文”的评价思路和指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固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也逐渐带来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频现、民众获得感低等诸多问题。
在此背景下,201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同时下发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该指标体系首次突出“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的宗旨,把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效果和民众感受作为评价重点,注重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具体而言,全新的指标体系按照“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绩效导向、客观量化”的原则制定,分为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自选指标三大类指标,包括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以及市民体验等8个一级评价指标,其中,惠民服务和市民体验两项分别占比37%、20%,权重明显高于其他指标。
从指标权重可以看出,新的指标体系不再一味地强调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再以平台建设、投资规模为导向,而是回到了智慧城市的根本,即城市的“智慧化”根本上是人的“智慧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智慧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笔者认为,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蓬勃发展之际,《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的出台,可以说及时指出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新型智慧城市指明了新的方向,将对新型智慧城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必将推动新型智慧城市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座大山,智慧城市仍须“破浪前行”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的出台,无疑将助力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然而,在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已经出现了诸如顶层设计缺失或不足、信息和数据孤岛频现、民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低、信息安全依然严峻等问题。笔者认为,面向2017,新型智慧城市仍须“破浪前行”,重点破解以下三大问题和挑战,如此方能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不断发展。
(一)破除盲目建设,优化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理念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落地却并不简单。众所周知,智慧城市是一项涵盖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模块,涉及顶层规划、方案制定、落地实施等一系列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少城市对于智慧城市这一系统工程的理解不到位,各个城市、各个部门纷纷按照自己的规划,“上马”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造成了智慧城市领域普遍的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
新型智慧城市必须应对和破解上述问题,而破解的关键就在于良好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在笔者看来,良好的顶层设计需要具备两大特征:第一,统筹兼顾。不同的城市、城市不同的部门由于对智慧城市理解不同,在建设思路、规划上各不一致,必然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进度参差不齐,各部门各自为政等问题,而良好的顶层设计则可以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对不同城市和不同部门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和协调,从而促进城市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推动智慧城市协调发展;第二,一城一策。在统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在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必须结合城市本身的特色、资源、现状、历史等多重因素,根据城市实际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防止落入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窠臼。
(二)破除信息孤岛,促成互联互通
由于缺乏宏观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长期处于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城市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例如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务信息系统,交通部门建立了独立的交通信息系统,等等,然而,迄今为止,众多城市不同信息系统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导致典型的“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现象,不利于智慧城市的长远发展。
由此,新型智慧城市必须在良好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着力破除各类信息孤岛,实现城市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部门的信息和数据互联互通,在城市层面建立一张覆盖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城市信息网络,打造城市数据和信息中心,进而通过城市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挖掘和提升城市数据价值,为智慧城市的真正落地,为城市政务管理、产业发展和民众生活提供真正的助力。
(三)破除技术窠臼,注重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城市软硬件设施的智能化、信息化?城市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是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新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为我们揭晓了答案。过去,智慧城市建设以城市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重点,注重城市各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重视各类信息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应用。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自然不可或缺,没有信息技术,城市的智慧化也就无从谈起,然而,对于信息技术的过分强调,亦将导致人们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过分重视,而忽略智慧城市的真正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以满足民众实际需求为终极目的。
笔者认为,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新型智慧城市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软硬件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的同时,还应当回归智慧城市的真正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满足民众的需要,提升民众的体验。新型智慧城市应该更多地从民生服务、市民体验出发,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民生领域,更好地满足民众生活需要,提升民众对于新型智慧城市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城市的“智慧”真正转化为人的“智慧”,持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
小结
据市场研究公司Persistence预测,2019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万亿美元,2026年该数据将进一步增长至3.48万亿美元。同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超过了7000亿元,而在“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元。
显然,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变革,以及智慧城市理念在全球范围的进一步落地,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将掀起新一轮发展浪潮。而对于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而言,在抓住信息技术革命、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确立、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风口”和机遇的同时,还应该反思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弊病,并着力破除和解决信息孤岛等诸多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新型智慧城市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