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led显示屏行业动作频频,行业内各种势力暗流涌动,似乎都在酝酿着什么大动作而待一触即发!上市企业一季度年报发布、降价风潮、并购扩产、跨界融合、"走出去"战略现状、以及新兴细分领域发展前景等,诸多现象喷薄而起。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感受到这股与以往不同的风潮,为提升自身发展现状而改变生产经营战略,试图尝试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模式--集约化生产!现如今,已经有不少行业内龙头企业先行其道,走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之前列,并相应的实现了可观的成效。企业从多方面着手,整合现有资源,压缩企业成本,从而达到增加企业利润额的目的。
伴随着市场的动荡不安,整个行业将迎来大洗牌,就看哪一家企业改革更坚决。盲目的扩产始终不是企业增加利润额的根本,甚至可能会导致引起市场乱象的"踩踏效应"。即在产能饱和的状态下,市场无法消化现有资源,而生产企业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求生存之道,只有通过"快跑"的方式,才能赢得生存空间。而以强力巨彩为代表的那些跑得快,有品牌、网络渠道铺得广、扎的深的企业,将赢得市场先机。而实力较弱的企业却只有一种后果,即由于追赶不上而"被踩"的遍体鳞伤。并且,据资深行业人士预测,这股风潮很有可能将会持续到年底。可想而知,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将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行业迎来大洗牌 企业改革更坚决
然而,不少行业内人士也许存在着这样的疑问,led显示屏行业里的集约化生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众所周知,集约化生产是指生产活动中,通过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生产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led显示屏行业不少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经营方式的转变,似乎并不是一时兴起。
理性分析可得出结论,问题可追溯至前段时间的"价格战"、"并购风""收购热"…..不少企业领悟到,唯有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发展之地。诚然,这一模式的引入并不是空穴来风,就像苹果公司之于富士康所采用的"代生产"模式,就是集约化生产的典型体现。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似乎也应证着这一道理。led显示屏生产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对厂商的考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厂家。其中,包括对当地人力成本的考量、厂房租金的调研、政府税收的标准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判断,进行集中化、专业化、严格化的生产流程。在品质管控、制作工序、原材料选择、生产设备的要求上都严格采用企业自主生产时同一套标准。
"代生产"模式 或将改变行业发展新格局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led显示屏企业依靠"代生产"的模式,较好地整合了产业链两端。一方面,一些擅长做方案的企业,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发挥其技术方案优势,努力创新研发行业领先技术。其次,把零散的订单集中起来,交给代工生产的企业进行标准化统一生产。而不用顾忌由于生产的压力而分散精力,造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局面。另一方面,擅长生产制造的企业,集中现有资源更新生产设备,淘汰落后陈旧的设备,改善车间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强产品质量更新,确保出产的产品在质量上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这种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公司资本投入,尤其是对于擅长方案开发的企业,能大量减少固定资产投入,以此提高资本回报率。企业间各司其职的融合与协作,也将是整个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大多数led显示屏企业进行的生产模式的转变,正在逐步检验着这一经营模式的合理性。
模式大转变 抓住行业发展新契机
也许,代工模式也是应对日前"降价潮"而引起的低利润现象的选择之一。因此,规范化、标准化才能带动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产业布局的聚积效应也将会体现的越发明显,如深圳地区集中了较多的规模企业,也是集约化生产模式的体现之一。加之,中国LED显示应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规模型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中等规模企业数量有所递减,小规模企业数量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产业总体上由以往的"橄榄形"向"哑铃形"转变。并且,LED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还应加强良性互动,加速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在传统led大屏幕幕显示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led显示屏产品在行业市场中的份额也将逐年增加。
对此,各大显示屏企业一方面要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推广技术创新成果,拓展新市场,方能保持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产业格局在调整中不断完善和合理化,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led显示屏应用产品的产业链雏形基本形成,为产业不断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在led显示屏行业竞争的同时,专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工程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合作在行业内已然有所体现,细分市场和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许多企业新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