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东山精密晚间发布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公司通过境外子公司以现金方式合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FLX公司。这是今年LED行业自三安光电之后的又海外并购事件,然而这并不是最后一次。
自去年以来,LED行业里并购案频繁发生,随着产业不断整合,兼并购将会不断增加。目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LED企业渐渐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开始意识到一家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仅仅依靠内生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样也需要借助并购的外力,内力外力相得益彰,方能锦上添花。因而,一批上市企业在积累了生产制造、市场开拓、资本积累等实力之后,除了布局国内市场,还继续向海外扩张,想要通过整合来做大企业规模、通过跨境收购来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国外技术、专利逐渐转化为国内资源,国内LED产业链上优秀企业走出国门的意向愈发增强,境外LED产业链企业和渠道的整合将被提上日程。
近年来LED海外并购事件
华灿光电2290万元认购韩国株式会社Semicon Light
2014年11月,华灿光电香港全资子公司HC SEMITEK LIMITED认购韩国株式会社Semicon Light新发行股票40.26万股完毕,公司因此间接持有Semicon Light总股份的10%。根据此前公告,Semicon Light专注于LED芯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华灿光电在认购该公司股份前不持有其股份。双方确定,Semicon Light股份的认购价格作价每股9500韩元,合计约为人民币2290万元。向华灿光电增发40.26万股后,Semicon Light总股数增加到402.62万股。华灿光电称,此次交易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国际上高端市场的销售规模。
利亚德10亿收购美国显示巨头平达电子
2015年8月17日,利亚德发布公告称,公司将通过位于美国的全资子公司对平达在NASDAQ上市的股份进行全额收购。利亚德方面表示,此次收购旨在加速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布局,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并有利于加速LED小间距电视向海外市场的渗透,全面迎接LED小间距电视的爆发期。收购完成后,公司将与平达协商,对境外资源和业务重新规划布局,实现双方协同效应,力争实现公司境内境外业务营收与利润高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安光电合并环宇通讯半导体
3月11日早间,三安光电发布《对外投资提示公告》,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厦门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货币资金合计2.26亿美金总价合并环宇通讯半导体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GCS),取得GCS以完全稀释基础计算的全部股权。三安光电表示,与硅基半导体相比,中国大陆的化合物半导体技术与海外差距更大,海外并购成为弥补差距的有效手段。
东山精密拟40亿并购美国上市公司MFLX
东山精密2月22日晚间公布,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亿元,用于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FLX公司100%股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根据方案,东山精密将通过全资子公司香港东山,在美国特拉华州投资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Dragon Electronix Holdings Inc.(即“美国控股公司”),并通过美国控股公司于美国特拉华州投资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Dragon Electronix Merger Sub Inc.(即“合并子公司”)。合并子公司与MFLX公司将于交割条件全部满足后依据美国特拉华州相关法律进行公司合并。MFLX公司将作为合并后的存续公司,并成为东山精密的一家间接全资子公司。本次合并完成后,MFLX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将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
LED企业瞩目海外市场 海外并购之路才刚起步
近年来,国内市场“僧多肉少”的发展现状,让很多的LED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根据2015年海关最新数据统计显示,仅前五个月,中国出口led显示屏金额达到2.6亿美金,出口数量达44万台。
随着LED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加快,海外业务确实飞速增长,如利亚德在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中指出,截至公告发布日,公司的海外订单已经达到了1亿元,并将全年海外订单目标锁定在了5.5亿元;洲明科技在201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实现收入44,860.10万元,占据了整体应用收入的过半份额(报告期内整体营收为入62,411.9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7.50%。
也正因如此,促使了更多的LED企业走向海外市场,而对于资金雄厚的企业而言,海外并购无疑成为了LED企业走向海外的一种途径。
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逐渐清晰,中国LED企业的海外并购也会逐渐成熟并常态化,这是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的必然产物。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商业规则千差万别,中国LED企业走出去,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方面的挑战。
如果说LED企业早期的海外并购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那么现今在逐渐积累了经验后则需要更加平和的心态。而从理性收购、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不光是企业要想清楚海外并购的方式和意义。当然,如今中国LED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才刚刚启程,未来很多大中企业都将有可能面临海外收购的抉择。